基层宣讲工作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要想使群众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既要保持以往宣讲工作的高度,又要主动打好“乡土牌”。用身边的人办好身边的事,这样宣讲工作才能真正在基层扎根,取得长久实效。
宣讲队伍要“老将”焕新颜。构建一支常驻乡村、生生不息的本土宣讲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需精心挑选一批具备党性修养、专业技能及群众基础的“乡土精英”,组建“乡土精英”宣讲团,尤其要发挥老党员、老村长、老教师、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资深退伍军人等群体的地缘优势与威望,以弥补传统宣讲时效性短、覆盖面窄的不足,通过乡土力量持续激发宣讲活力,提升村民自我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动性。
宣讲内容要“老话题”新韵味。宣讲工作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宣讲内容需紧密结合乡村实际,巧妙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俚语”,以“乡土俚语”为载体,传递党的声音,让村民直观感受到党在过去五年及十年间取得的辉煌成就。宣讲如同烹饪,需将党的“理论大餐”既保持理论的新鲜与纯正,又兼顾村民的口味偏好,让宣讲成为村民的“精神佳肴”,激发他们紧跟党的步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宣讲形式要“老舞台”新气象。文化礼堂、农家宅院、田间地头,这些村民日常聚集之地,是宣讲活动的传统舞台。运用“田间党课”“微课堂”“情景剧”“顺口溜”等贴近村民生活的方式,通过讲述过去、描绘未来、分享变化,让村民深切体会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生活的巨大改善,从而在情感上、思想上、行动上形成高度认同,真正将理论宣讲转化为实践动力,实现宣讲工作的实效与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