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光明顶评论

  • 2025-07-04 11:15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谢孟倩 宦玉霞 李菁菁

  

  7月1日,江苏淮安通报一容错免责案例。淮安市清江浦区干部谢某某在推进重大产业项目时,因项目缺技术指标,容缺办理人防审查,虽违反规定,但他提出的分步容缺审批方案,让项目进度提前3个月,节省企业成本200余万元,事后企业也补齐了材料。调查发现“啥都没耽误,基本没影响”后,组织迅速给谢某某吃下“定心丸”,并晋升为三级主任科员。谢某某在过程中没谋私利,还担了风险,分步容缺审批方案的提出,靠的是干部的智慧和灵活应变能力,落地执行,靠的是担当勇气。这种情况下,容错机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得以充分彰显,它不仅是明辨是非的标尺,更是实干者的“托底”保障。

  在建立和落实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等机制上,安徽更是不乏先行的探索实践。去年2月22日,安徽阜阳市颍东区通报了全区6起党员干部澄清正名和容错纠错典型案例,通报内容颇为详尽,干部的职务、全名以及所受不实举报的大致经过、纪委调查后的认定和表态等均予以披露。

  其实啊!体制内的容错机制早就有啦,这几年规则更清晰完善了,但实践案例却很少被拿出来讲。所谓“容错”,大多数时候是内部掌握、只做不说的。各方顾虑之多,可想而知。置于这种大背景下,淮安最近通报的这起案例,受关注之广泛,堪称高调。“容错机制”的去神秘化,本轮舆论关注热潮,无疑对干部在廉洁上“管得住手脚”、在事业上“放得开手脚”,是极大的推动。

  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不应该只是落在文件上的“文字”、挂在嘴上的“口号”。纠治不作为、慢作为,除了问责处罚、警示教育,还有表彰奖励、提拔重用。一心为公、毫无私心,并且取得了实在成效、赢得了群众认可,就应该被组织认可,此时,晋升就成了最佳“注脚”。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