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那么多远方,今天终于有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回到艾叶青青的山上,怀念故去的人,和远去的故乡。
清明,春深,放一只风筝,咬一口青团,万物被郁郁青色包裹。它既是气清景明的时令,亦是慎终追远的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曾在池州任刺史的诗人杜牧,是否也在杏花村旁,折柳踏青,怀念故人呢?
清明,是我们这个民族最肃穆盛大的祭祖大节,祭祖,就是寻根,“根”是祖辈、故土与亲情。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有一处。知道了来处,未来的路就有了参照。我们接受了离别,却低估了思念。可只要我们不曾遗忘,那些逝去的人就没有真正离开。
但清明并非只有悲伤,“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千百年来,无数年轻人们,在折柳踏青中,把哀思化作对万物新生的赞叹与追寻,这种生死交融的豁达与从容,是独属于中国人的认知和智慧,也是儒家最浪漫的生活理想。
“清明不是哭墙,而是生者与逝者共饮春光的茶席。”坟茔旁的泪痕未干,田埂上的新苗已绿。看,祭扫归来的农人,又荷锄走向田亩。这个既追忆过去,也播种未来的日子告诉我们,生命从未远去,他们只是化作春雨、变成新绿,年复一年地唤醒这片土地上的晨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