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地评线

  • 2025-03-24 09:50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艾鹏

  据近日农情调度,全国已春播粮食3500多万亩(大田播栽面积,不含育秧),完成意向面积4%左右,进度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春播马铃薯播种近三成,春小麦播种过一成,春玉米播种2%;早稻育秧过半、栽插近一成,其中海南育秧过八成、栽插过七成,广东育秧过八成、栽插过两成,广西育秧过八成、栽插过一成。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春管正当时。当前,我国春耕春播由南向北全面展开,各地纷纷抢抓时机,扎实做好春耕春管工作,田野间一片繁忙景象。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历史性突破1.4万亿斤,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高基点上实现稳产高产。但粮食总体上仍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抓粮食生产不能松劲懈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把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进一步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在稳面积、提产能、强科技上持续发力,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生产、安全供应,努力将资源优势、粮食优势、农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富民优势,做足做活农业“从头到尾”大文章,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春耕生产软硬件保障。因地制宜对农业生产力要素进行高维升级和高效配置,推动农业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今日中国,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装备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各地农机装备向智能高效升级趋势明显,大数据、物联网、无人机等在田间地头普及应用,为抢抓时效的春季农业生产提升了效能。通过推进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着眼未来,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和智能化农业科技装备服务应用水平,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通过“田间课堂”“家门口培训”“手把手指导”等方式,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切实保障春季农业生产的有序开展,为全年粮食丰收打牢基础。

  筑牢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着传统农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近年来,国家对于智慧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一批数字田园、智慧果园、数字牧场等典型应用场景加速落地,成为推进农业绿色化、品牌化的坚实保障。2024年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已经突破千亿元,环境传感器、卫星遥感、农业无人机、水肥一体化、北斗导航、设施园艺等领域取得不少新突破。智慧农业蓬勃发展,助力农业强国建设不断走向战略制高点。着眼未来,要统筹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着力构建多方参与、资源共享、利益联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建数字化农业服务平台,整合各类农业生产资源和服务,全面升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激发农业人才的创新活力。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最高效的要素。培育更多现代农业人才,才能答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卷。目前,我国有农业科研机构有860多家,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共有科研人员约12万人,是支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同时,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模式也在不断变革,科技小院模式把课堂放在田间地头,让学生接触农村,砥砺志向,激发兴趣;“强基计划”“拔尖计划”“101计划”分类推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人才投身乡村、逐梦农业蓝海。着眼未来,要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分层次、分类型建立总体规模占优、梯次储备充足、专业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同时,破除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无后顾之忧地扎根田间地头,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农业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