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地评线

  • 2025-03-13 09:58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艾鹏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高度,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到“双碳”目标的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连续5年稳定达标;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首次超过90%;森林覆盖率超过25%。一项项指标显示,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明显,进一步厚植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把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走出一条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绿色发展之路,进一步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

  完善制度机制厚植生态福祉。良法是实现善治的前提和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进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监管执法尺度最严的时期,推动形成了涵盖30多部法律、100多件行政法规、1000多件地方性法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不仅涵盖一般环境法共性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能源利用等传统领域,还开创性地从区域、流域尺度开展各类生态环境要素的系统保护和治理,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着眼未来,要坚持全面统筹、协同高效,更好激发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乘数效应”,亮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利剑,不断夯实守护绿水青山的法治根基。

  坚持数字赋能生态文明建设。数字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通过产业技术、产业模式和产业组织的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动能。在塞罕坝林场,通过以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借助智能感知、数字网联等技术进行生态资源和防火安全的动态监测,打造了“天空地一体化”智能化人防、技防、物防监测体系。数字技术赋能有效提升了生态安全治理的能力和效能,让生态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了发展优势。着眼未来,要持续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和数据赋能,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数智化转型技术水平,把数字技术贯通于监测评估、监察执法等生态环境全业务、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中,优化生态环境大数据整体布局,构筑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

  加快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不仅充分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求和特征,而且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动力源泉。2012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36%,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能耗大幅下降,累计培育196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5G基站单站址能耗相较于商用初期降低超20%,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目标,其中包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着眼未来,要主动顺应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加快推动前沿科技引领下的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新一代前沿技术全面赋能绿色转型发展,有效激发制造业绿色内生动力,真正构建起绿色低碳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