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的春节文化将更好走向世界。
春节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中华儿女世代传承不息的文化纽带,集中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从遵从孝老敬亲的伦理规约,表达祈福纳祥的美好期望,到涵养积德行善的文明礼仪,增进节约粮食、爱惜生灵等文明观念,中国人过年,不仅过的是一种向上向善文化传承的节日,更在其中彰显了中华文化和中国品格的独特之处。春节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又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面向国际舞台这一更广阔的天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着眼未来,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向上向善的文化力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其中最靓丽的一道“文化大餐”,春节的内容形式越丰富,越能散发持久而广泛的吸引力。近年来,从“村晚”的兴起,到电影春节档持续红火,从民俗小镇、非遗集市的人潮熙攘,到“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时尚,一批批春节“新民俗”正蓬勃发展,赓续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眼未来,要坚持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守正”姿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激活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使之以更加现代、更加开放、更加鲜活的面貌和姿态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进而更好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持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华民族总是在兼收并蓄中发展自己。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春节期间,在荷兰海牙,1号有轨电车披上了中国红的装饰,身上展示着吉祥龙和“你好!中国”的图案;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欢乐春节”游园联欢活动吸引了300多名法国友人,共同庆祝龙年春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了“欢乐春节”活动,大红灯笼、中国结和剪纸福字等传统装饰营造出浓厚的中国年味……让世界各国民众在共庆春节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以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国际友谊和合作。着眼未来,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大力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平台,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上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价值共识、夯实人文基础。
提升传播效能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中华文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春节走向世界,是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的缩影。在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曾经写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唐代诗人李白,被春晚特地“请”来看看“今日长安”,这一刻,以数字科技赋能文化表达,尽显了中国文化的意境之美、科技之美,为海内外受众奉上了一道心意满满、暖意融融的除夕“文化大餐”。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故事,精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需精彩的讲述。着眼未来,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内容与形式上找到契合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以更加鲜活、动人的姿态讲给世人听,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架起中外情感沟通的桥梁,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