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地评线

  • 2024-12-08 16:33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刘纯银 赵德望

  刚刚收获的玉米,经过脱粒、筛选等程序,由提升机运至烘干塔内,通过循环干燥、冷却后,又输送至粮食仓储库。一大早,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那泥滩村的奥博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里,20多米高的粮食烘干机组马力全开。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作为一个14亿人口大国,多产粮、储好粮对端牢国人饭碗、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意义重大。

  民以食为天。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粮食危机意识却不能放松。尤其是从田间地头到餐桌,要经历育种、种植、采收、仓储、流通等环节,粮食在产后环节损耗更不容忽视。对此,合作社负责人李长山深有感触地说,“今年玉米大丰收,合作社的烘干塔24小时连轴转,赶紧把玉米送入‘新房’。”“烘干是玉米入仓存储的重要环节,能有效降低粮食存储的损失损耗。烘干后,玉米的水分含量控制在14%,即使长期存储,也不容易发霉变质,保证仓储库内玉米的品质安全。”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估算,粮食全产业链总损耗率约为12%。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到2035年,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实现三大主粮损失率减少40%,可降低三大主粮损失约1078亿斤,这相当于粮食减损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行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产好粮是前提,储好粮是关键。为耕好节粮减损“无形良田”,减少粮食储存损失损耗。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仓储设施建设,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应用,目前已基本形成与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相适应的粮食收储保障体系。走进奥博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粮食仓储库北库,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粮仓内,通过通风地笼等设备,达到干燥凉爽,黄澄澄的玉米颗粒饱满,整齐铺展在四四方方的粮仓中,空气中弥漫着玉米的自然清香。同时,在粮仓内,设置了几十个粮温检测点,并配备了智能检测仪器,能够实时查看粮仓内的粮食温度,可不断优化粮仓内的存储环境,达到延长玉米的储存时间。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5500万吨,有效地减少了在储存过程中发生降等、霉变、虫害等损失,可实现绿色优质粮食的有效供给。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粒米,千滴汗。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为保障粮食安全,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后,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降低粮食和食品损耗浪费。可见中央对耕好节粮减损“无形良田”的高度重视。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需要各地加强合作,通过关键技术攻关,解决绿色储粮技术重难点问题;通过推广应用控温、气调等绿色储粮技术和光诱捕、捕食螨等储粮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促进粮食储藏保质保鲜,力求在一“加”一“减”之间,耕好“无形良田”。同时,加快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和保管专业技能队伍,不断提升粮食仓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绿色储粮技术水平,为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守住管好“天下粮仓”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 潘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