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何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关键还是要“斯文在兹”,就是知识和文化要在自己的手里。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关键要做好收藏这篇大文章。古籍、碑帖、书画、青铜器,甚至粮票、货币,古今中外凡是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载体,都可视为“版本资源”。可以说,中国国家版本馆是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档案馆、美术馆等功能于一体,记录历史变迁,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欣欣向荣的表征和见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版本馆的初心就是收藏,就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盛世修文,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还要做好历史典籍版本的研究。无论是赓续中华文明的“基因库”,还是从考古中激扬文化自信力量,关键要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加以改造、补充、拓展、完善,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比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实施20余年,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