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地评线

  • 2023-05-24 09:41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艾琳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向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勉励他们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对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提出了新要求,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指明了方向。

  垃圾分类看似是小事,实则一头牵着民生,另一头连着文明。杂乱不洁、异味扑鼻,是垃圾收集点带给我们的一贯印象。而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能使原本“脏乱差”的垃圾收集点变得整洁一新、井井有条,既能增加“颜值”、又能提升“气质”,使群众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宜居舒适。推行垃圾分类,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引导居民践行垃圾分类理念,有助于促使居民养成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方式,进而提升居民文明素养,推动城市整体文明建设。

  垃圾分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做好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对垃圾进行精准分类后,可对不同类别垃圾实施精准处理,使垃圾处理变得更加科学,更符合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有助于节省因垃圾填埋而占用的土地资源,大幅减少垃圾对自然环境产生的污染破坏。同时,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处理,能使垃圾变废为宝,提升再生资源利用率,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直接作用。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有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这充分显示出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成效。但同时,我国垃圾分类工作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很多大城市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一套成熟经验,而一些中小城市及乡村地区还仍是“门外汉”,对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感到无从入手。垃圾分类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只靠大城市“唱独角戏”显然不行,应大力总结推广先进地区经验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借鉴,让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的地区从“门外汉”变为“内行人”,将垃圾分类之“风”吹得更广更远。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离不开群众广泛参与。垃圾分类有多重环节,其中精准投放是最基础的一环,如果投放不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后续环节就都成了空谈。应加强宣传引导,促使更多群众充分认识垃圾精准分类重要意义,让“精准分类”理念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成为居民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同时,引导群众深入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做到正确分类、准确投放,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成为垃圾分类的行家里手,使见“圾”行事、分“投”行动从“新鲜事”变为“新时尚”。

  除了要靠群众参与,还需强化法规制度刚性约束。实施垃圾分类,如若仅靠群众自觉,而不划定出“硬框框”,其推行成效必然会大打折扣。目前,我国已有20个省、自治区及173个城市针对垃圾分类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垃圾分类法规制度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完善,但也有一些地区仍存在法规空白。各地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及时制定出台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建立完善配套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使垃圾分类从约定俗成的“习惯”变为白纸黑字的“守则”,助推垃圾分类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使垃圾分类各项举措真正生根发芽、落地开花,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贡献力量。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