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地评线

  • 2023-03-20 10:14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安子州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泽被后人”而不“竭泽而渔”,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选择。

  “泽被后人”而不“竭泽而渔”,背后彰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担当。“我们不能欠子孙债,一定要履行好责任,为千秋万代负责,要有这种责任担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实践证明,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准确理解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任务,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不断筑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泽被后人”而不“竭泽而渔”,背后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历史主动。生态好,发展才会更好。河北塞罕坝林场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周边区域乡村游、农家乐、土特产品加工等产业迅速发展,年社会总收入达6亿多元,有力推动了周边乡村脱贫致富。三江源国家公园已全面实现了园区“一户一岗”,共有17211名牧民转变身份成为生态管护员,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泽被后人”而不“竭泽而渔”,背后彰显“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历史自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下降到1%以内;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24%、50%以上,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净减少10.6万、3.8万、3.3万平方公里。实践证明,绿色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只要我们着力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就能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汇聚全社会的磅礴力量,久久为功向前进,我们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