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时评 > 地评线

  • 2022-09-24 14:12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范半烟

  9月23日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很多人还在脑补农民弯腰弓背、挥汗如雨的农忙画面时,在全国各地的广袤农田里,无人机遥感技术等科技的应用、智能化农业机械的登场、保姆式耕种管收托管服务的普及,令这个收获季充满科技风与未来感。

  仓廪实,天下安。我国有14亿多人口,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藏粮于技”,就是要加强农业与科技的融合,为粮食插上科技翅膀,确保在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解决老百姓的口粮问题,树立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需要我们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托稳“藏粮于技”底座,克服天气、虫害等多重挑战,方能让我们的丰收有希望,端牢“中国饭碗”。

  落实“藏粮于技”战略,打造“增产之钥”。“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虽然粮食生产取得了好效果,但是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当前,我国老龄化加剧,要回答好“谁来种地”的时代之问,就要向科技要答案,让“会种地”变成“慧种地”。落实“藏粮于技”战略,打造“增产之钥”,是持续推动粮食增收的关键,也是解脱农民双手的新突破,让种地再也不是“体力活”,真正地变成“脑力活”。

  深挖“藏粮于技”潜能,撑起“科技之伞”。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为现代化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关键在深挖“藏粮于技”的潜能,在科技创新上永不止步,让更多的“老把式”成为“新农人”,让他们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不一样体验,在田间地头撑起“科技之伞”,护航丰收之路。从“在全国一些地区,机械化、信息化的新农事在广袤田野里不断书写着”到“托管种地‘田保姆’”,再到“无人化智能操作”,在不断变化的种地中,如今的“种田人”科技感拉满,这个“庄稼汉”更专业,让科技赋能土地,实现增产增质。

  托稳“藏粮于技”底座,筑牢“大国粮仓”。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托稳“藏粮于技”底座,关键在打好种业“翻身仗”。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自给,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粮食丰收,筑牢“大国粮仓”,必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我们的饭碗就能端得更稳、更牢。

  “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信心和底气,来自我们的连年丰收,也来自我们科技的不断研发、创新,坚持科技赋能,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单产水平的提升,满足了新时代老百姓餐桌的新期盼,粮食种类更加丰富,真正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更营养、健康。

编辑: 陈锐